高店镇是肥西县的西北边,北接寿县,西临六安,南牵官亭。在肥西历史上有民谣:“长镇田,余集园,分陆地,高刘戏。”这里形成集市和曹操屯粮草分不开。高店镇文化历史悠久,风景优美,淠史杭总干渠伸出双臂拥镇入怀,三面环渠;未来运河观光带的建成和都市现代农业的成熟将为文旅带来长足发展。
七十二口古井
冬风萧瑟。记者驱车到肥西县高店镇采访,广袤的农田在风中摇曳着野草。记者在政府工作人员的带领下,看到油坊井。井口不知何处去,“肥西县文物安全责任公示牌”立在一棵皮树边。
岗圩村油坊村民组田胜民,今年82岁,精神矍铄,戴一顶毛呢帽子,身着棉衣。他告诉记者,高店镇历史悠久,这要从三国曹操说起。三国时期,魏与吴交界线上的合肥是一座战略意义非常重要的城池。曹操在这里据守,孙权则是数次向合肥发起进攻。
离合肥六十公里的高店镇属江淮分水岭地区,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气候、水源、土地、环境更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的种植,主产优质大米。于是,高店镇成为曹操的屯粮地。种粮屯粮离不开水,士兵生活更离不开水,于是曹操下令挖井。据说一共挖了七十二口古井,在川流不息的历史中,代代相传。
“我家门口的井,叫油坊井。”田胜民告诉记者,井水甘洌,井口很大,十里八乡的村民都来汲水。井水可以当做商品,用牛车拉着,运往寿县茶馆。舒城的土布运往寿县,布贩子在井边歇脚。他们吃饱喝足,休整一番后,会把布摊开,喷洒井水。这样会显得布匹板扎整齐,客人看着舒服。“井口大,井水深,能同时下去15个吊桶。”田胜民回忆起古井井口外有两个“风火铜”,铜制的圆圈紧紧箍着石头,风吹雨打,光亮如新。
展开全文
不仅如此,据说高店镇其他古井有的保存完好,有的隐没尘烟,成为遥远的乡愁。据说,七十二口古井中以杨大井、马大井、鲍大井和王大井最为有名。据说,有农民养鹅,一次鹅掉入井中,遍寻不着,后来从几公里外的祯祥寺中的井口出现。高店镇,地下水源四通八达,井井相通。
七十二座古桥
走进千年回民古镇,这里的回民一条街正在重新铺设地面。几百米长的街道,两边是商铺。从商铺的品德巷进入向左拐,迎面看到一座干净的院落。30多年树龄的榆树上粗壮的枝干像一只巨大的手直插晴空,上面挂着十来只盐淹制的大白鹅。
俗话说的好,喝鹅汤,吃鹅肉,一年四季不咳嗽。“高店白鹅”是这里有名的土特产。高店镇土壤肥沃,自然肥力较高,土壤表层有机质等营养成分含量较高,水草等各种野草丛生,极利于白鹅的生长,所以自古盛产白鹅,高店白鹅体态硕大、羽毛洁白整齐、鹅肉弹性特好、肉质细嫩鲜美。
曹良高今年78岁,他在高店镇生活很多年,了解这里的历史。一群采风的作家,围绕在曹良高的身边,大家听着“口述历史”,一边拿着本子记着,桌上的水热气腾腾。
曹良高说,高店镇有七十二座古桥,如花墩桥、石桥、石埠桥、西桥、双龙桥、胡嘴桥、花小桥和倒桥等等,还能看见历史的遗迹。之前的古双龙桥,有巨大的石墩和雕花的栏杆。如今新修的双龙桥并不长,约20来米,旁边有一新修的3层建筑,村民称此为“跌水观景台”。
曹良高如今眼睛不好,他回忆起年轻的岁月,村里有一颗巨大的皂角树。在古树下,夏天村民乘凉聊天,谈古论今。冬天村民喜泡茶馆,正好农闲,一年到头,要好好歇歇。大别山的山货、舒城的特产……南来北往的小贩肩挑手提或推着独轮车,将正处合肥和舒城的正中间高店镇聚成了驿站——茶馆带饭店有50来家。
谱好水文章
古桥、古井,都离不开水。除此以外高店镇内河流长度13.5公里,饮用水达二级水质标准,7条支渠灌溉镇内8万余亩优质粮田,水资源丰富。江淮运河贯穿全镇,镇内全长15.57公里,途经全镇7个村居。
高店镇拥有一个运河码头和一个高速道口,既连通高速又通江达海,已然成为全省海、陆、空综合立体交通优势明显的乡镇。农耕文化博物馆内的1000多件充满地气的“老物件”宝贝,闪烁着农耕文明的光芒,推水车、看小人书、纺棉花……沉浸式体验让人们切身感受一个时代的气息和变迁。运河观光带渐趋成型、都市农业不断成熟,高店镇文旅等第三产业迎来蓬勃发展的大好机遇。
据肥西县文旅局介绍,高店镇下一步将启动稻虾米及龙虾种苗研发中心建设,做优“鹅文章”,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田园综合体和文旅产业,加快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高端现代农业。结合江淮运河、码头、淠河总干渡槽、长镇回民风情街等特色元素构建特色旅游品牌,重点发展回民风情街和江淮运河旅游风光带,打造高店特色观光旅游体系。
来源:合肥文化旅游发布
获取更多信息
评论列表